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让青春与法治中国同频共振——在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师生见面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25-09-18 18:22浏览量:

107116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风华正茂,逐梦新章。在这承载希望与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欢聚于此,举行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师生见面会。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跨越山海、怀揣理想的新生学子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踏入湖工商法学院。从此,你们人生将开启属于自己的法学青春。

刚才,老生代表姚伽墨同学和新生代表李嘉倪同学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你们的发言让我了解到,同学们对法律职业的认知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已如此清晰,让我特别的高兴!

从今天起,你们将踏上“以法为尺,丈量天下”的求知征程。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早已昭示,法治不是可选项,而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面对世界局势变乱交织,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今天的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以法治之道为当今不确定的世界提供最大的确定性。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以规则之治回应时代之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你们选择“法学”的那一刻,便已把个人成长的坐标系并入了国家治理的纵横图。从此,你们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发问、每一次笔尖与纸面的摩擦,都将汇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隆隆前行的齿轮,你们自己,也将成为这部宏大叙事的执笔人、践行者与守护人。

从今天起,你们将在湖工商法学院的历史长卷上,镌刻下属于你们的青春印记。2000年建院以来,我院二十五载薪火相传,已逐步建立起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品牌。2022年,法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年获得硕士推免权,法学学科连续7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0%,学科专业实力稳居省内前5。

近年来,学院持续拓展“法智结合”“法廉结合”“法商结合”交叉研究方向,打造了“数智法学”“智慧党建与法治”两大高原学科。拥有湖南省2011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等一大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与知名律所、各级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共建“法学人才合作培养基地”45个,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你们的学长学姐,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辉煌篇章:有的发表高水平论文,有的荣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有的在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中英文赛、全国“挑战杯”“新文科”等顶级赛事中斩获佳绩;有的考入“五院四系”深造,还有大批毕业生成为公务员、选调生和法治精英,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担当重任。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充分展现了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可。   

今日,你们的到来,为学院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相信,今天你们以学院为荣,明天,你们也能凭借数智素养、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这三重力量,去定义新一代的法治形态,成为学院的骄傲。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学院的新生,你们不仅是法学知识的求索者,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中坚。所以,今天,我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法学院的育人使命。

第一,培养什么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育人是我们最重要的根本性任务。湖工商法学院作为扎根湖湘沃土、孕育法治人才的重要摇篮,始终秉承“至诚至信、为实为新”的校训精神。我们要培养的法治人才,应当具备以下特质:

一是胸怀“大”志向。正如我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所感受到的,先辈们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正是源于拯救民族于危亡的伟大志向和坚定信念。校党委书记陈晓红院士说过:“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像一束光源照亮他人,用更大的格局,拥抱更大的世界。”作为新时代的法科学子,你们要志存高远、胸怀家国、放眼全球,成为立大志、干大事、成大才的人。我之所以给同学们提这样的要求,是希望大家仰望星空、追逐梦想、脚踏实地,成为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人不可无志,人如果没有追求,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就会失去生命之价值。

二是坚守“德”之本。法律人不仅要具备严谨的法律逻辑和法律思维,更需要涵养守护烟火人间的法治温情。如果失去对弱者的悲悯、对正义的执念,再精湛的专业也只是精致的冷漠。请把“厚德”置于“明法”之前,让“惟公”照亮“崇真”,做品德高尚、践行公平正义的法律人。

三是锤炼“定”之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希望你们能够定下心来,目标专一,潜心向学,始终保持定力,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干扰,不为各种欲望所诱惑,交上这一阶段的满意答卷。著名教育家王树国校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你若不想做,总能找到借口;你若真想做,总能找到方法。”

四是激发“新”之能。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要成为“懂代码、懂算法、懂治理”的新法科生。无论未来你投身立法、执法、司法还是法律服务,都请保持对数字科技的“沉浸式理解”,既警惕技术霸权,也善用技术赋能。

五是锻造“韧”之质。追寻幸福生活和成功事业,不仅依靠智商、情商,更要有逆商。人生漫长,既有一帆风顺,也难免屡遭挫折。成就越大,或许磨砺和考验越多。因此,你们不仅要提升智力和能力,还要修炼钝感力,学会在坎坷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培养从容面对挫折和伤痛的能力。

第二,怎样培养人?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构建“三个融合”的培养体系。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学院将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大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实务能力,真正掌握法律的精髓。

二是知识与价值相融合。“法律是善良与公正之术”。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注重价值引领。学院将通过课程思政、导师谈心、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一论断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生辉。

三是传承与创新相融合。既要夯实法学传统学科基础,又要关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的法治问题,培养大家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三,为谁培养人?我们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一是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人才。我希望同学们成为“正义的守护者”,而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们的双手未来可能掌司法之衡器、执立法之笔杆、行辩护之技艺。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请永远铭记“正义”是法律人的崇高信仰和职业伦理。

二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你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是为人民服务培养人才。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保障人民权益。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你们要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深刻理解“学以致用、知识报国”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牢记初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学们,未来的四年里,希望你们不止于“知道是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为了谁”“何以更美好”。请把课堂搬到中国大地--去基层立法联系点观察民意如何流进法条,去互联网法院凝视算法如何重塑正义,去自由贸易试验区审视规则如何牵引全球要素。请把笔端对准时代命题——数据跨境流动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如何划出版权与公序良俗,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借助法治分配机制落地见效。请把心跳调到与国家同频——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中国法治的答卷,需要你们用青春续写。让规则成为最大共识,让程序成为最优解,让公平正义不仅写在法典里,更落在每一次呼吸、每一顿餐食、每一束光里。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学有所成、思有所得,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愿你们积蓄的每一束思想微光,都能汇聚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谢谢大家!                   

(刘期湘 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