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院

SCHOOL NEWS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于光博士莅临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开展专题讲座:深耕绿色包装与国际设计美学交流

发表时间:2025-09-30 10:48:12点击次数:

近日,特级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深圳市工艺美术大师、累计斩获三百余项国际国内设计大奖的于光博士,受邀走进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以两场主题鲜明的专题讲座与学院教师展开深度学术交流。两场讲座分别以《绿色包装设计之道》《用设计美学解码国际设计大奖》为主题,分享了设计实践经验与国际视野,为学院设计学科发展与教学科研注入新思路。

首场讲座:聚焦绿色包装设计解码环保实践与落地路径

在《绿色包装设计之道》专题讲座中,于光博士首先以自身专业背景开篇—— 作为博士、正高职称(视觉艺术)、高级职称(包装与印刷技术)、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他不仅拥有“iF 设计包装类金奖”“红点至尊奖”等顶尖奖项荣誉,更在包装设计整体解决方案领域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

讲座核心环节,于光博士明确“绿色包装设计”的核心定义:以环保为理念,通过材料选择、结构优化、功能创新,降低环境影响、减少资源消耗、提升再利用率,同时推动产品绿色化发展。为让理念更易落地,他结合十余组经典案例展开详解:“节节高”小青柑普洱茶包装以环保艺术纸为原料,借鉴竹节的文化寓意与仿生造型,抽拉式结构兼顾开箱体验与回收性;Tangram刀具包装通过材质革新(瓦楞纸替代传统EVA植绒)与结构优化(无胶水组装、通用内卡),将单价成本从19.6 元降至4.2元,实现环保与经济性双赢;苳贵茗茶叶包装盒更突破传统,以麻布、纸张搭配LED灯与移动电源,使用后可组装为带镂空茶叶纹的小灯,赋予包装“二次生命”,该设计亦斩获 “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世界包装之星” 三项国际大奖。

“绿色包装不是单一的‘环保材料使用’,而是视觉、结构、功能、量产适配的综合学科。”于光博士在总结中强调,环保是永恒主旋律,设计师需探索“以纸代非纸”“包装二次利用” 等路径,兼顾美学与实用性。讲座后,学院教师围绕“环保材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装成本优化与学生设计项目结合”等问题展开提问,于光博士结合自身项目经验逐一解答,提出“从案例拆解到学生自主设计” 的教学建议。

第二场讲座:解析国际设计大奖搭建美学创新与品牌价值桥梁

随后,于光博士以《用设计美学解码国际设计大奖》为题,聚焦国际设计赛事的“破局与进阶”,为教师们梳理全球顶尖设计奖项的核心逻辑。据介绍,于光及其团队累计获得315 项国际、国内创意设计赛事奖项,对“世界之星”“红点”“Pentawards”“iF”“A'Design Award”“莫比乌斯”六大国际奖项的评审标准与参赛策略有着深刻理解。

讲座中,于光博士通过表格清晰对比六大奖项的组委会背景、奖项设置与评审重点:世界包装组织(WPO)主办的“世界之星”,将 “环保性”“市场适配性”列为核心标准;德国 “红点奖”(与 iF、IDEA并称世界三大设计奖)侧重“革新度”“情感内容”;“Pentawards”作为 “包装设计界奥斯卡”,则聚焦“创意品质与市场相关性”。他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解码设计美学与奖项的契合点:泰国SRISANGDAO大米包装以稻壳为原料,食用后可转化为纸巾盒,既符合“世界之星”的环保要求,又通过材质创新传递品牌有机理念;褚橙包装以木刻版画讲述品牌故事,抽拉式结构提升用户体验,完美适配“iF 奖”对 “文化共鸣” 与 “功能性” 的双重考量;“ECO- 绿色星球” 牛奶包装则以全生命周期环保设计(可回收材料、二次转化为花盆),呼应国际赛事“可持续设计” 的趋势。

除了解析奖项,于光博士还客观分析参与国际赛事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际奖项可为品牌背书、推动设计理念国际化、整合行业资源;另一方面,需平衡“商业化与艺术性”,警惕 “文化折扣” 与 “奖项通货膨胀”风险。“奖项是‘竞技场’而非‘终点站’,设计的核心始终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观点引发教师们的强烈共鸣,现场围绕“如何指导学生精准申报国际奖项”“东方设计文化在国际赛事中的表达技巧”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于光博士分享了“从评审标准反推设计方向”“突出文化符号的国际化解读”等实操建议。

交流落幕:凝聚设计共识助力学科发展

两场讲座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不仅展现了于光博士在绿色包装与国际设计领域的专业积淀,更搭建了“行业前沿与高校教学”的沟通桥梁。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纷纷表示,讲座为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学生项目指导、科研方向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将进一步融合“绿色设计理念” 与 “国际赛事视野”,培养更具创新力与全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

据悉,学院后续将持续邀请行业顶尖设计师开展学术交流,推动设计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为区域设计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文/阙蔚涛)